新加坡掀起另一種綠!
九月初筆者到新加坡參加了國際綠色建築研討會,其中最受觸目的,是發佈了新版本非住宅類别的綠色建築環保評估標準 - Green Mark 2015 (下文以「綠建環評」代表)。此一新標準奠定了新加坡未來5至10年的綠色建築發展。筆者認為 「綠建環評」亦揭示了環保建築的新時代。
在世界各地的綠色建築 "綠建" 標準中,節能減排絕對是最重要一環。而新加坡一直以來的綠建環評强調能源效益、水效益、環境保護和室內環境質素,尤其是節能部分佔最大比重,以往要滿足超過百分之六十選修項的要求。然而在新制定的「綠建環評」中,大部份昔日節能、節水、無害室內環境選修項的目標已成為二十二項必須遵從的要求。
「綠色建築是為人而建,並非為能源。」這句話顯示新加坡建設局決心改革建綠思維。
實在,綠建不再只談節能、節地、節水、節材。新制定的「綠建環評」最大轉變是其綠建的四大新焦點 - 回應氣候、資源管理、提升健康和生態保育。這改變正顯示綠建更加需要與當地氣候融合,因地制宜的建築設計; 更著重物盡其用,用得其所; 不只營造無害環境,而且提高健康水平及工作效率; 重視人與大自然共融的環境及生態系統。這四大焦點均佔同等地位,缺一不可。
以下,為大家重點介紹一些對綠建的新要求。
其一,人是綠色建築之本。業主或發展商於項目開端定立對氣候、環境融合設計的明確目標。建築師或項目團隊領袖鼓勵綜合式設計,如在項目開端舉辦設計集思會(design charrette),邀請業主、不同界別的顧問、用家及相關持份者商討對項目的期望、關注等。另外,鼓勵各設計顧問擁有相關的綠建專業知識及經驗; 提供用家綠建使用者指引及裝修或改建時該注意的環保守則;並且提倡綠色租約,列明業主與租客的責任,務求用家懂得使用、管理綠建,達致設計時定下的各個環保目標。
其二,減少物料的設計比選用環保物料更勝一籌。在物料選項中,除了選擇合適環保物料,如含回收物料成分、快速再生原材料外,倘若不用裝飾物料亦當嘉許。在設計天花、牆身、地面、天面、非結構間格牆和門時,考慮以最少物料達致其實際功能性及美觀性。例如,避免使用假天花的設計方案,既可慳建造成本,同時方便日後維修,當然先決是要風火水電管道排得井井有條。另一例子,是於公共空間多採納清水石屎牆設計或油漆完成面,減少掛上純裝飾組件。其實清水牆配上陽光和植物,簡潔清新,往往是建築師首選。
其三,提倡親生物設計(biophilic design)。 親生物設計指在提倡人與大自然融合,同時設計亦關注生態、生物的需要。目的是透過與自然生態接觸,讓用戶在心理及生理上舒緩城市生活壓力,亦增進了保育自然的訊息。例如辦公室設綠化休憩空間,空中、天台花園多種本土植物,為蝴蝶、雀鳥提供短暫棲息地。與此同時,提高對室內空氣質素、日照質量、噪音管理的要求,强調綠建設計與提升健康水平的必然性。
其四,智能建築設計揭開都市建築潮流序幕。資訊已與每個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徹底融合,如何利用資訊科技令建築更環保,耗用更少能源、物資,但亦可提供優質環境呢?這正是新一代綠色建築的重點問題。新加坡在這新版綠建環評中推動了這個重要議題。例如,利用智能電話即時統計大家對室內環境舒適的滿意程度,集合環境監察參數,經分析後自動調節空調至合適水平,统計數據亦有助設計及營運檢討。另外,所有程式系统應該是開放式,可互相兼容之餘亦預備日後新科技網絡發展。
新加坡的首份Green Mark綠建環評始於2005年,經過十年實踐、三次改版,直到今次大革新。由於新加坡法例規定,新建樓宇需要符合綠建環評的要求,至今已有超過二干五百幢綠色建築,約佔全國整體建築樓面面積之百分之廿九。筆者相信這革新定必帶來新的城市面貌,大家拭目以待!
此文章刊載2015年10月《信報 - 建築思話》
http://www1.hkej.com/dailynews/article/id/1154631/%E5%8F%A6%E4%B8%80%E7%A8%AE%E7%B6%A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