縱然經濟發展更急速,建築起得更高更密,城市仍不忘人與大自然的關係,我們偶爾還是會在大街小巷瞧見「綠」的縱影。這點點綠不僅使景觀更美麗悅目,城市還賦予了它們重大的歷史、環境、社會和生態任務。一個炎夏正午,我在這片石屎森林中偶遇逼綠、密綠、趣綠和心綠。
逼綠 – 它們在城市隙縫中頑強地掙扎求存:中環荷里活道前警察宿舍的大榕樹溫婉地依傍在擋土牆旁,風雨不倒; 旺角彌敦道的細葉榕緊抓著狹路,想要在這浮華鬧市佔一席位; 尖沙咀海防道的樟樹不經不覺活了逾一又四分一世紀,看盡人生百態。城市變遷,人面全非,可幸仍有不少老樹喬木屹立於街頭巷尾。幾許繁華,綠影猶在,是因為我們對古樹名木有著不可分割的情意結? 是因為我們希望下一代能繼續穿梭街道和海岸線,尋找不同時代的歷史行跡? 抑或純粹是因為我們無暇關注這城市中的小角色,讓它們無心插柳地活了半世紀?
密綠 – 集結成群的茂密大樹們,重新喚起我們對城市源起的記憶:城市源於天然綠洲,依山而建,建築物遍佈獅子山下、飛鵝山腰、太平山上。假如從半山寶雲道的街頭一直走到街尾,便能沿路細賞「石屎 – 森林」的無縫連接;如果沿彩虹清水灣道往西貢一直走,則可從屋村市集走進郊野公園。大型的城市規劃亦不乏密綠:尖沙咀柏麗購物大道、將軍澳寶琳路、北區天平路皆在馬路兩旁種滿榕樹,構建綠影處處的林蔭大道。密密麻麻的樹木群既能為行人擋陽、淨化路面污氣,又能助城市降溫,減低城市熱島效應。
趣綠 – 遍佈大街小巷的休憩綠地,為城市增添趣味:深水埗南昌街公園、油麻地榕樹頭、中環百子里、上環皇后街百草園等,各具特色的小小都市綠洲,因面積太小、地塊形狀奇異、四面被行車道包圍等因素而未能建屋,或因位處於古樹名木、廟宇、球場、社區建築的一旁而成為公共休憩空間。數株大榕樹下,三兩張長椅,一個涼亭,一張石桌、一個棋盤,一座滑梯和兩座鞦韆,成為了街坊的聚腳地,閒時聊天,閒時納涼,社區感情濃濃化不開。趣綠上的康樂設施不斷演變,昔日的翹翹板、攀爬鐵架已成絕響,多樣化的安全兒童遊樂設施將之取代,有些更加設專為長者而設的活動器材,以及以歷史和地區特色為題的展示擺設。當然另有一些休憩綠地長期空置而變成露宿者之家。
心綠 – 為城市人啟迪心靈的一點綠:近年康樂文化事務署、非牟利機構和地區團體在各區的公園和閒置綠地舉辦社區園圃,推廣有機耕種,如油麻地文昌街的社區園圃,彩虹觀塘道的都市綠洲等,均見街坊們十分踴躍地參與社區耕種。城市人渴望透過這一片田,在分秒必爭的急速生活中紓壓,在物質富裕的生活中重新認識自然生態,培養綠化環保的意識。再者,我們應多關注城市生物多樣性,鼓勵栽種多層次、多樣化原生植物,甚至串連不同的綠化空間,營造出屬於我城的生態走廊,重新構建人與自然生態共融的城市。
我想,這大街小巷的逼綠、密綠、趣綠、心綠只展現這城市建綠思維中的某部分,期待下一次邂逅另一點點綠。
此文章刊載2015年9月《號外》雜誌